眾所周知,豬場的飼料費用、引種費用、人工等費用是相對固定的,在日常管理中不可能進行大幅度的調整。豬場要想獲取較好的經濟利益,提高母豬的繁殖能力,縮短母豬產仔間隔,提高每頭母豬提供的商品豬數量是我國目前提高整體養殖水平的重要步驟。
在豬群管理過程中,小母豬在轉入繁殖群之前,必須進行選育、隔離和調教;轉入繁殖群后,進入配種、妊娠、分娩、哺乳、斷奶和配種的循環過程。為了保證整個循環的順利進行,必須保證每一個環節的有效性,如果出現屢配不孕,就必須查明原因、必要時淘汰。在整個循環過程中每一個生理階段采取什么樣的飼養模式,是本次探討的主要內容。
由于后備母豬在豬場占有較大比例,為此青年母豬的管理和發育不僅影響了個體的繁殖能力,也影響了整個繁殖豬群的生產性能。根據青年母豬發育過程中的生理變化,在飼養上主要加強三個關鍵階段的管理:
第一階段:轉入種豬群階段
青年母豬經過最后選育進入繁殖豬群前,必須進行隔離、調教和免疫;青年母豬從150日齡開始,每天接觸公豬15~20分鐘; 本階段母豬的建議飼喂目標是在配種時背膘厚度為16mm,分娩時背膘厚度19mm。不同的品種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
第二階段:初次配種階段
初配母豬在第二或第三個情期進行配種;以PIC為例年齡目標210日齡,體重目標為125千克; 建議采用自然交配。
第三階段:初產階段
(對于初產母豬分娩后由于身體繼續發育,作為特殊階段在此說明)。對于初產母豬控制溫度、濕度和通風,為豬營造一個舒適的環境;在分娩的第一天內,監護乳豬吃初乳、寄養等工作,防止被壓死等現象出現;
為了使母豬能夠攝取足夠的飲水,必須保證乳頭飲水器每分鐘的流量在1~2L;初產母豬分娩后不僅維持泌乳和身體的基礎需要,而且還要保證身體的正常發育,在此階段很容易造成營養物質攝取不足。
在配種前5~10天增加青年母豬的采食量可提高排卵數量。采用這種飼喂模式在以下的幾種情況能更有效的發揮作用:①因泌乳母豬體重損失較為嚴重;②后備母豬比經產母豬效果明顯;③環境條件差。
妊娠期
這一時期在管理上還存在許多技術問題。即使通過各種努力,母豬在泌乳階段也未必能夠達到充分采食的目的。既然如此,采取細致的飼喂模式,是本期管理的重要內容。
妊娠0~30日(妊娠前期):
資料報道妊娠初期的30天內,增加飼料飼喂量,造成受精卵成活率下降。受精卵成活率下降的原因是飼喂量增加血液流量加大,肝中性激素代謝加強,流向末梢血管的性激素減少,最終導致受精卵成活率下降。也有研究表明,在配種后48~72小時內,增加飼料飼喂量可提高受精卵成活率。為此,配種后應在2日內將飼料的飼喂量降低在2.5千克以內;再者,對于體況差的的母豬從妊娠2~30日內適當增加飼喂量。
上一條: 母豬奶水不夠,可以這樣做
下一條: 十幾年的養豬經驗匯總,妙招收藏學習!